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,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。因此,疼痛是人对伤害性刺激的一种主观感觉,是人的理性因素、情感因素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
我们练腿前后所产生的痛苦,其实就是疼痛的一种具体表现,练之前的纠结、拖延、抗拒的心理痛苦,与练完之后的肌肉疼痛,而肌肉的疼痛与心理痛苦之间,又形成互相的强化影响
那么,想要解决或缓解这种痛苦,就需要从理性因素、情感因素和生理因素三个方面来想办法了
身体百分之六十的运动量来自于腿部,腿部的肌肉量是占我们身体非常大面积的,如果是练手臂,肱二肱三的不舒服,会让人觉得只是一小块,但腿却能产生“下半身不遂”的感觉
重量越重,训练时身体需要产生更大的力量,产生更大的力量需要更多的能量,这对于人的“原始本能”来说是相违背的,身体会产生抗拒,不只是腿部,假如每次训练手臂都要用到3-50kg的力量,以后肯定练手臂也很痛苦......
腿离核心更远,肌肉的纤维长度更长,需要募集肌纤维的数量多,神经压力大, 消耗多,与训练量大是同样的道理,吃力不讨好,脑子潜意识会觉得“练他娘的干啥?!”
练肱二时,肘部一般会固定,这样可以更好的感觉单纯二头发力,但是练深蹲时,大腿、小腿、核心都要绷紧,如果是练单腿深蹲的话连脚掌都会觉得酸痛,练到的肌肉群更多,发力起来就更累;为了不受伤,会需要更多的专注力,保持稳定与发力的均衡,而所有需要消耗注意力的情况都会让人觉得更加累
手臂练完了,现代社会人基本上就没有特别强烈的手臂活动了,就是玩玩手机、打打字之类的,加上肌肉的感受面积小,所以并不明显;但是练完腿,总不可能完全不走路,而只要步行,腿部就需要承受身体所有的重量,再加上感受面积大,痛苦体验明显
这个效应的意思是当人们去体验一件事情的时候,体验感是好是坏,取决于这件事情带来的最强感受以及结束时的那一刻,比如去迪士尼玩的时候,排队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一半玩的时间,可是人们依然觉得好玩,就因为在玩的那几分钟里有极好的快感,而在结束回家的那一刻不用排队并且会讨论一些开心的内容,在这两个重要时刻的感受,会让你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旅行
不过在练腿的时候感受相反,练的时候大重量、注意力大消耗,然后带来的是1-2天的酸痛,当酸痛达到峰顶——一般是第3天时,又需要开始下一轮的训练(如果一周两练的话)
练胸练手臂时,对着镜子能看到膨胀的块头,而腿部的块头本来就大,练完的膨胀相对就不明显,而除非是体脂在8%或以下,不然腿部也很难看到练的过程中拉丝的状态,视觉冲击小,练的时候那种“老子天下最帅”感的激励性动机就更小,衬托出痛苦就更明显
如果是徒手训练,我觉得下面的这些方法可以起到一些作用,如果是杠铃等力量训练,可能不一定完全适应,请谨慎参考:
比如如果一次要练1小时,划分成一次20分钟,减少每次训练的时间,可以在心理上减少压力,同时每次练的时候达到感觉到痛苦之前或刚刚觉得痛苦时停止;这样会需要安排好训练计划,早上、中午或晚上等,抽出不同的时间
如果原本是练习1小时,可以适当改进动作加大强度而减少总的训练时间到40分钟,比如原本是标准深蹲,可以改成单腿上楼,单次刺激单侧腿(对于提升力量为目的的训练效果会更好)
如果原来计划是练习单腿深蹲30分钟,可以更改计划为单腿上楼50分钟,这样既能针对性的练习单腿,而同时又能降低一些要求减少注意力专注度(对于提升耐力的训练效果会更好)
这个技巧一般我会在真的特别不想练的时候使用(最好在训练时注意力要集中,可以防止受伤也能更好达到训练目的),比如我会直接练标准深蹲,采用计时的而不是计数的方式,一边看视频一边练,有时候一般玩游戏一边练,蹲3分钟或5分钟或10分钟后,就休息1-3分钟,再接着蹲,因为标准深蹲可以把受伤程度减到最小,这样能付出最少的注意力,分散到视频与游戏里(不要小看这个技巧,觉得效果不明显的,可以直接倒计时蹲10分钟试试~)
说练就练,当我想到练腿而痛苦还没有产生时就马上开始蹲(自重训练的好处是不太需要强调服装,不需要在花时间换衣服,也就不会在换衣服时想到练习的痛苦)
比如标准深蹲可以改为蛙跳,单腿上楼可以改为单腿跳楼梯,地面单腿深蹲可以改为把哑铃侧过来在哑铃上练习单腿,等等
练得越少,肌肉的力量、耐力等各个方面能力会随着时间变长而减弱,当下次开始练习时感受到的痛苦会更多,一个月练一次的人肯定比一周练一次的人更难开始,所以一周至少练一次,最好两练
肌肉是有记忆的,每天的练习时间最好是固定的,这样到那个点了,即使真的不想练,会有一种“负罪感”,这种感受太强烈了不好,但是一定强度的负罪,可以驱动我们,而形成这种感觉最好的方式就规律训练南宫NG28南宫NG28南宫NG28